斯大林:至尊魔戒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江宁知府 Author 印闲生
“斯大林同志的逻辑力量所向披靡,无坚不摧;他的头脑如水晶般明亮,他的意志如钢铁般坚强……”
——《斯大林略传》
1878年12月18日,斯大林出生在格鲁吉亚一个古老的城镇——哥里。
这个出生日期是苏联历史学博士斯比宁费了不少力气考证的,比官方履历早了一年多。
斯比宁专门跑了一趟格鲁吉亚第比里斯省哥里市的教堂,仔细查阅了1878年的出生登记簿。
斯大林的名字叫“约瑟夫”,姓氏是“朱加什维利”。
根据斯比宁的考究,斯大林是农奴世家,祖辈曾世代在当地一个公爵家为奴。
曾祖父这一代由于不堪压迫,历经千辛万苦后成功逃亡了出来,获得自由身。
斯大林的父亲是农民出身的皮鞋匠,娶了一个农奴的女儿为妻。
据说斯大林的父亲曾一度发过小财,不过后来迅速败落。
性情暴躁的父亲经常酗酒无度,殴打妻儿,斯大林对他的印象极差。
青年时代斯大林把本姓“朱加什维利”改为“斯大林”,彻底抛弃了父姓。
此后几十年间,他在公开场合只提到过父亲一次:
“作为一个鞋匠,(父亲)不是一个真正的无产者,仍有小资产阶级思想。”
斯大林现存最早的照片,摄于1894年(16岁)。那时斯大林的目光还带着一丝丝迷茫与忧郁,与后来坚毅无情的神态有很大差别
童年的经历对人一生的影响往往非常深远。
这种出身寒微、常常遭受家庭暴力的经历,让斯大林的性格中存在暴力加自卑的成分。
暴力就不用解释了,成名后的斯大林推崇“肉体消灭”,杀人如麻。
自卑其实也是斯大林性格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很多朋友看历史照片会有误解,认为斯大林人高马大。
其实他的身高只有1米62.
斯大林对身高问题非常在意,除了个别会见外宾的场合外,不允许任何人站在他身边。
所有苏共高级官员都必须至少在斯大林身后半步站立——官场熟悉的“半月形走位”。
在红场阅兵等重大场合,斯大林会身着特长军大衣,登上C位“特制的木块”,显得高大英挺。
哥里是斯大林的故乡,这里有全球唯一的一座斯大林博物馆
作为出身卑微的小镇青年,斯大林赶上了“好时代”——乱世。
1899年,无法支付学费的斯大林被学校开除,从此全身心走上革命道路。
离开学校前,他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分比较复杂,早期内部斗争非常激烈。
在1912年的第六次代表大会上,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派把孟什维克派驱逐出党,成为社会民主党(布)。
社会民主党(布)后来变成俄共(布)、联共(布),直到1952年才正式改称苏联共产党。
斯大林眼光不错。
在早期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派系斗争中,他一直站列宁这一派。
风云际会之际,作为小镇青年的斯大林没有选择躺平,而是追随布尔什维克派走上了掀桌子的道路。
怀揣着世代农奴出身积攒的怒火,斯大林掀起桌子来非常的猛。
组织罢工、发放传单、抢银行、绑票勒索……
样样精通。
其中“斯大林抢劫运钞车”的故事经过很多西方史学家渲染,流传最广。
俄国革命年代的“抢银行”在当时的革命者中被称为“没收行动”,即没收阶级敌人的财产作为革命经费。
与今天大家的认知不同,这在那个年代是一种很高尚的行为。
就像李敖北大演讲中提到的苏联女布尔什维克“卖身”的故事一样,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善恶是非。
很难评价。
沙俄警察局拘捕斯大林的档案照片,很有道上大哥的风范
1907年6月26日,斯大林组织人在第比利斯市内的一处广场伏击了银行护送队。
就像美国好莱坞大片。
需要说明的是,斯大林当时虽然是第比利斯一带布尔什维克的主要领导人,但关于他本人是否直接参与了行动,一直存在争议。
经过一番激烈的枪战和自制炸弹袭击,布尔什维克们成功劫取了二十几万卢布的现金。
现场据说死了四十多号人,伤亡惨重。
当时斯大林的妻子身患重病,家里穷的叮当响。
然而即使这样,斯大林仍将抢来的巨款分文不留,全数上交给组织。
最终妻子因得不到医治于当年年底离世,只留下一个一岁多的孩子,名叫雅可夫。
二战期间,雅可夫曾在苏联红军西方面军中任炮兵连上尉连长,1941年斯摩棱斯克战役中被德军俘虏。
后来德军提出用雅可夫交换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被俘的德军元帅保卢斯,被断然拒绝。
斯大林回答称:“我不会用一名将军交换一名士兵”。
1943年雅可夫在德国战俘营被枪杀身亡(一说自杀)。
保卢斯是二次大战期间德军第一名被俘的元帅。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他作为德军第六集团军司令固守坚城,在战役最后时刻被希特勒晋升为元帅。
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历程有很大的不同。
除了攻占冬宫那“临门一脚”,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大城市里的地下斗争。
和三十年代上海特科做的事情很像。
在斯大林投身革命的前十几年里,他做的就是暗杀、筹取经费、鼓动宣传、组织罢工这些工作。
据统计,在1902~1913年间斯大林因参加革命活动先后被逮捕七次、流放六次,从流放地逃回五次。
总之大林哥是一个非常狠的人。
对敌人狠,对同僚狠,对老婆孩子狠,对自己也狠。
1912年,第五次流放归来的斯大林来到圣彼得堡,在列宁指示下创办《真理报》。
几经润色,他在《真理报》上发表了《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
文章中他首次使用笔名“斯大林”,俄语意思为“钢铁人”。
1916年,沙俄政府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国大动员,刚刚入狱的斯大林被拉出来强征入伍。
然而入伍前一体检,医生才发现斯大林浑身是伤,尤其是左臂伤势严重,打不了枪。
于是他很庆幸的免于战争动员,被流放到东西伯利亚的阿钦斯克。
这是斯大林最后一次被捕和被流放。
从今往后,只有大林哥逮捕别人的份,再也没有人能逮捕他了。
斯大林小时候患过天花,脸上能依稀可见痘痕
1917年是俄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年份。
这一年的年初,俄国爆发二月革命。
历时三百年的罗曼诺夫王朝灭亡,沙皇尼古拉二世成了亡国之君。
二月革命是一次不彻底的革命,事后形成了俄国临时政府和苏维埃政权并存的混乱局面。
直到十月革命爆发,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攻克了俄国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才正式建立苏维埃政权。
即十月革命推翻的不是沙皇,而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临时政府。
俄国就是这么有意思。
从封建王朝到社会主义国家,中间只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过渡了半年。
红军攻打冬宫
新政府初创,为革命立下汗马功劳的斯大林被选入列宁组建的“五人主席团”。
在接下来巩固新政权的俄国内战中,斯大林开始正式领导军队,南征北战。
他历任苏联红军南方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西南方面军政委等要职。
听名字我们也能猜到,都是很大的官。
小镇青年,一步登天——这就是血酬的魅力。
图片来自《斯大林传略》,1953年版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时候,列宁47岁,斯大林39岁。
满打满算,列宁只执政了四年多一点的时间,而斯大林却掌控苏联整整三十年。
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苏俄的一切都是崭新的。
新政权创立之初,苏俄高层形成了以列宁、托洛斯基和捷尔任斯基为“三驾马车”的领导团队。
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即苏联总理。
托洛斯基任军事委员会主席,即苏联红军总司令。
捷尔任斯基任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主席。
这个名字很长的委员会俗称“契卡”,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克格勃。
1918年3月,俄共(布)七大在彼得格勒(圣彼得堡)的塔夫利宫召开。
这是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第一次召开代表大会,会后苏俄首都由圣彼得堡迁往莫斯科。
俄共(布)七大上列宁遇到了很大的挑战,不是内政,而是外交。
苏德《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签订现场
就在大会开幕几天前,苏俄政府刚刚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退出了一战。
条约中,苏俄割让了包括波兰东部、立陶宛等在内的近一百万平方公里土地。
这个付出巨大代价的停战条约是列宁在斯大林等人的支持下力主通过的。
托洛斯基、布哈林等大咖都持保留意见。
之所以列宁要签订这个“卖国条约”,目的自然是减轻苏俄新政权的外部压力。
风雨飘摇之际,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从对德和谈也可以看出,相对于托洛斯基和布哈林等人,列宁和斯大林是更偏向于“现实主义”的。
国家报仇,三十年不晚。
二战后,斯大林把俄国1918年割让的土地全部收回——连本带利。
1918年的苏俄还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那便是扑朔迷离的“列宁遇刺事件”。
这一年的8月30日,列宁赴莫斯科郊外的米赫尔松工厂对工人发表演讲。
演讲完准备登上汽车离开时,一位名叫芬妮·卡普兰的女杀手朝列宁连开三枪,其中两颗击中列宁。
一颗子弹击中左肩,另一颗击中左胸并穿颈而过。
事件发生三天后,嫌疑犯卡普兰在未经任何公开审判的情况下被契卡(克格勃)执行枪决。
给后人带来诸多遐想。
根据克格勃的口供,卡普兰承认自己刺杀了列宁,并表示无人指使,完全是个人所为。
列宁遇刺的故事在1939年版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年》中有过生动演绎,广为流传。
电影《列宁在1918年》剧照
暗杀事件给列宁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无法安全取走子弹,导致从1921年初开始列宁便频繁中风,被迫远离一线工作。
历史有时候真的如“蝴蝶效应”一般。
两颗子弹,就这样改变了苏共高层的权力格局。
新诞生的苏俄政权面临着一场权力大洗牌。
节选自1953年版的《斯大林略传》
列宁遇刺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19年,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
按照《斯大林略传》的说法,斯大林自1917年开始便担任政治局委员。
不过公开资料显示,俄共(布)是在1919年的八大上才正式设立“政治局”这一机构的。
或许是之前内部就有类似的机构,只不过没有官宣。
这里我们不去细究。
总之,1919年的俄共(布)八大上诞生了新一届的俄共政治局(仅五人,排名有先后):
列宁 49岁
托洛茨基 40岁
斯大林 41岁
加米涅夫 36岁
克列斯京斯基 36岁
俄共(布)早期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含权量”都相当高,整个俄共(布)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只有19人。
政治局五人除列宁外是“2:2”的局面,和几十年后的《苏共,1953》如出一辙。
加米涅夫是斯大林早期的铁杆盟友,有“拥立大功”。
克列斯京斯基则是正宗的“托派”。
另外还有三名政治局候补成员:
季诺维也夫 36岁
加里宁 44岁
布哈林 31岁
二三十年代在苏联玩政治是一项极其危险的工作,存活率极低。
上面有名有姓的八个人中,勉强善终的只有列宁、斯大林和加里宁三人而已。
所以我们每次看苏联布尔什维克老照片,出来的合影就是他们仨在一起那张。
斯大林、列宁和加里宁, 1919年
熟悉苏共历史的朋友一般都清楚,列宁和托洛斯基既是战友,也有明显的分歧。
在早期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列宁、斯大林等人是布尔什维克派。
而托洛斯基在1904年9月之前属于孟什维克派,后来才改投布尔什维克。
这俩派在革命理念上有很大的不同,具体我们不细究,总之就是逐渐发展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1912年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派把孟什维克派驱逐出党。
所以之后的俄共都会加一个标识——“(布)”。
托洛斯基在十月革命中立下大功,被认为是“起义的钢铁灵魂”,人称“红军之父”,任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
不过斯大林时代出版的苏联历史书中,这段常常会被略去。
节选自1953年版的《斯大林略传》。这种语言风格后来被朝鲜学去,写了一本比《斯大林略传》厚十倍的《金日成传略》
托洛斯基这位同志在很多事情上是比较执拗的,加之早期出身孟什维克,使得1919~1921年间他与列宁爆发了一些分歧。
上篇的最后我们提到过,1919年之后斯大林的主要工作其实是在外面打仗。
他历任苏联红军南方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西南方面军政委等职,负责平定各地的叛乱。
此时由于列宁和托洛茨基产生分歧,所以前者决定重用斯大林来制衡后者。
这给了斯大林登上权力巅峰带来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1922年4月,苏共十一大召开。
由于列宁身体状态每况日下、已无力承担繁重的工作(1921年底开始休养),所以会上决定选出一位新的苏共总书记。
在列宁默许、加米涅夫等人的力挺之下,斯大林成功上位。
原本政治地位在托洛斯基之下的斯大林,在名义上完成了对前者的反超。
同历史上的政治强人一样,一旦赋予了斯大林某个职位,他可以迅速的把“职权”变成“实权”。
在1922年4月后的短短一年间,斯大林羽翼迅速丰满。
1922年12月中旬,列宁再次中风,之后他只能通过向妻子克鲁普斯卡娅递交口信的方式施加政治影响力。
其中最重要的一封口信是这样说的:
“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权力,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
“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相互交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就成为不可容忍的了。”
“因此,我建议同志们仔细想一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职位上调开,任命另一个人担任这个位置”
“这个人在所有其他方面只要有一点强过斯大林同志,这就是较为耐心、较为谦恭、较有礼貌、较能关心同志,而较少任性等等。”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史学界一般认为,列宁口信中提到的“这个人”,就是托洛斯基。
根据托洛斯基本人在回忆录中的记载,1922年底列宁已与他完成和解,想共同换掉斯大林。
当然名人的回忆录都要辩证来看了。
不管怎样,至1922年底已经形成一股强大的反斯大林力量。
克鲁普斯卡娅撰写的列宁回忆录
面对列宁杀伤力极大的口信,斯大林一面低头认错,一面加紧收揽人心、巩固班底。
为最后的决战做准备。
“口信事件”之后,斯大林对于接班产生了明显的紧迫感。
考虑到可能产生的政治风险,他开始亲自负责监督执行列宁的医护制度。
到后期,连妻子克鲁普斯卡娅想见列宁一面都很难。
正因如此,在二十年代的苏联政治斗争中,克鲁普斯卡娅始终站在斯大林的对立面。
有一点类似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的角色,让蒋介石很难堪却又无可奈何。
后来有苏联笑话称,斯大林曾怒斥克鲁普斯卡娅:
“你再胡说,我就宣布你不是列宁的妻子!”
1923年间,列宁因身体状况已完全中止政治生活。
少数派出身的托洛斯基虽然资历深厚,但毕竟不敌斯大林、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组成的“三驾马车”。
政治就是这样,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1924年1月21日,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同志逝世。
克鲁普斯卡娅把列宁的遗嘱交给了苏共政治局。
在遗嘱中,列宁再次提到了更换斯大林总书记职位的问题。
不过列宁的遗嘱没有被公布于众,仅仅是在高层小范围内进行了传达和讨论。
面对遗嘱,斯大林“含蓄的表达”要辞去职务,被大家强势挽留。
谁都知道,列宁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克里姆林宫已经有了新的主人。
此后三十年间,斯大林稳坐江山,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留下了一段波澜壮阔又极具争议的历史。
赫鲁晓夫和斯大林,那时赫氏还有头发
时间来到1953年的3月1日。
这一天,斯大林出现严重的中风,昏迷不醒。
“五人小组”的其他四位成员贝利亚、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布尔加宁轮流值班守在斯大林的身边。
斯大林晚年不相信医生,也很少参加党的会议。
他习惯将“五人小组”的其他四位召集到自己的别墅,在家里处理军国大事。
斯大林从中风到去世仅用了五天的时间。
按照赫鲁晓夫等人后来的回忆,这五天中对斯大林本人的医疗治疗很有限。
换句话说,斯大林的死与四人默许下的拖延治疗有相当的关系。
那么他们四个都忙着干什么呢?
自然是在分配斯大林死后的权力。
待到四人达成协议,精通克里姆林宫政治学的御医们便正式宣布斯大林的死亡。
可悲可叹。
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先是联合马林科夫等人击败贝利亚,然后同“保守派”激战数年。
最终在1957年,赫氏通过开全会的方式拿下马林科夫等人。
冤冤相报何时了。
赫鲁晓夫的1953~1957,几乎是复制了1923~1927年间斯大林的“上台模式”。
苏联悲剧的种子,从最初的时候就已经被埋下。
参考阅读:
《苏共,1953》